旅游文化
您当前的位置 :游客杂志 > 旅游文化
上元佳节那些事

撰稿/冯珣 图片/本刊图片库

《元宵煮浮圆子诗》
 周必大
 今夕是何夕,团圆事事同。
 汤官寻旧味,灶婢诧新功。
 星灿乌云里,珠浮浊水中。
 岁时编杂咏,附此说家风。

  壹 元宵节溯源
  元宵节也叫上元节或者灯节。关于元宵节的起源和具体时期,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一种看法是与佛教的传入有关,这是一个较漫长的过程,根据史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时期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在正月上辛日的夜晚去甘泉宫祭神的活动,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
  到汉明帝年间,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灯的习俗随着佛教文化影响的扩大及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渐在中国扩展开来。而正月十五真正作为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
  又一说元宵节起源于“火把节”,汉代民众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希望减轻虫害,祈祷丰收。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直到今天,这项风俗还在中国西南地区延续着,每到正月十五人们就成群结队高举火把,在田头或晒谷场跳舞。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已有了较大的改变,但仍是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关于元宵节兴起时间的最晚的观点是起源于隋末。《资治通鉴》载:大业六年元宵,炀帝“于端门街盛陈百戏,戏场周围五千步,执丝竹者万八千人,声闻数十里,自昏至旦,灯火光烛天地,终月而罢,所费巨万,自是岁以为常”。相传这年正月十五,隋炀帝为炫耀国力、粉饰太平,在洛阳搭起座座高台戏棚,请来全国各地名角,夜夜花灯高挂、歌舞升平。整个洛阳城一时间沸腾起来,赏灯的、听戏的、做小生意的,人山人海。有位小吃店铺的掌柜别出心裁,用糯米粉包裹糖馅制成圆子,用沸水烹而食之,既能果腹又能暖身,在夜晚的闹市极受欢迎。古时候正月十五为上元节,夜为宵,故而这种甜点得名“元宵”。
  元宵节也叫上元节或者灯节。关于元宵节的起源和具体时期,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一种看法是与佛教的传入有关,这是一个较漫长的过程,根据史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时期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在正月上辛日的夜晚去甘泉宫祭神的活动,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
  到汉明帝年间,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灯的习俗随着佛教文化影响的扩大及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渐在中国扩展开来。而正月十五真正作为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
  又一说元宵节起源于“火把节”,汉代民众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希望减轻虫害,祈祷丰收。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直到今天,这项风俗还在中国西南地区延续着,每到正月十五人们就成群结队高举火把,在田头或晒谷场跳舞。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已有了较大的改变,但仍是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关于元宵节兴起时间的最晚的观点是起源于隋末。《资治通鉴》载:大业六年元宵,炀帝“于端门街盛陈百戏,戏场周围五千步,执丝竹者万八千人,声闻数十里,自昏至旦,灯火光烛天地,终月而罢,所费巨万,自是岁以为常”。相传这年正月十五,隋炀帝为炫耀国力、粉饰太平,在洛阳搭起座座高台戏棚,请来全国各地名角,夜夜花灯高挂、歌舞升平。整个洛阳城一时间沸腾起来,赏灯的、听戏的、做小生意的,人山人海。有位小吃店铺的掌柜别出心裁,用糯米粉包裹糖馅制成圆子,用沸水烹而食之,既能果腹又能暖身,在夜晚的闹市极受欢迎。古时候正月十五为上元节,夜为宵,故而这种甜点得名“元宵”。
  
  贰 吃元宵
  民以食为天,对老百姓来说,
  每一个节日,都是一个上好的觅食的理由。
  元宵在历史上曾有过诸如“面茧”“粉果”等名字,直到明代永乐年间才正式定名“元宵”。元宵发展到今天,已形成地区有别、风味各异的特点。
  现如今这种食品在北方惯称元宵,而南方多叫汤圆。实际上元宵和汤圆不仅仅是称呼的不同,制法也相异。北方人是“滚元宵”——通常要先预备好馅料,晾干切成小块,然后用机器或置于簸箕中手动滚上面粉制成。而馅料多为甜口,有玫瑰、豆沙、黑芝麻等传统口味。清代《上元竹枝词》诗曰:“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反映的就是老北京元宵的做法,且在清朝就已经出现了卖元宵的著名字号。
  而南方则是“包汤圆”——用糯米粉做成大小一致、薄厚适中的面皮,手工一个个包裹上糖馅,再捏合而成。南方汤圆的馅料有甜有咸、有荤有素,其种类比之北方,可谓五花八门。此外南方的汤圆还有无馅的,也叫“珍珠圆子”,是将汤圆面团搓成细长条,从拇指和食指中间向外挤成指尖大小的汤圆,烹煮时通常在汤中佐以糖桂花、蜜饯或者醪糟一起食用。


  元宵的做法和风俗在我国各地不尽相同,在台湾地区,冬至和七夕节也要做汤圆的——冬至圆子可咸可甜,或包肉、放糖,甚至将其中部分染成红色;七夕的却只能是纯白米团,搓圆后,再以食指按出一个凹来,美其名曰要用来“给织女装眼泪的”,实在有趣。
  工作生活节奏的加快,使得越来越多的家庭选择超市的速冻汤圆,它食用方便,品种多样,很省时间。于是现在的小孩们只知道,这一天会吃香滑软糯的汤圆,却不知道汤圆怎么做,又有怎样的意义,也再不会看到街边做手工元宵的大叔,不能体验DIY元宵的快乐。
  要知道,代代传承的不仅仅是美食,更是美食背后“团圆”的寓意——当一家人都放下手头的工作,围坐在厨房里,用洁白的糯米粉混合纯净的水,揉成软弹的面团,取一团实在的黑芝麻馅儿,包入糯米皮中,再合拢糯米皮,掌心均匀的施力,让这枚团子呈现完美的球形……待它从沸水中捞出,表面已柔软爽滑,咬一口,香甜的黑芝麻内馅迫不及待的流淌出来,那种温暖和满足难以言喻。年,就在一家人手中这碗香滑甜糯的汤圆中,伴着氤氲的水汽,蒸腾出幸福团圆的美好寓意。
  
  叁 闹元宵
  我国曾是传统的农业社会,许多节日庆典或与农时息息相关,或含祈求丰收之意。
  “闹元宵”是说元宵节这一天要在热热闹闹的庆祝中渡过。古时候,我国是农业国,冬三月是农闲之时。而元宵节之后,大地回春,冬闲过去,要开始准备忙碌的春耕。元宵节这天百姓欢庆一番,既是农忙前的放松,更是饱含着人们对新一年风调雨顺的美好期待。
  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变化的。汉代只持续一天的庆祝,到宋代延长到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与春节相接。
  元宵节气氛甚为热闹喜庆,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后来除了赏灯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迎紫姑等内容,使得节日的庆典更具多样性。


  舞狮在我国由来已久,每逢元宵佳节都会以狮舞助兴。唐段安节《乐府杂寻》中说:“戏有五方狮子,高丈余,各衣五色,每一狮子,有十二人,戴红抹额,衣画衣,执红拂子,谓之狮子郎,舞太平乐曲。”经过一千多年的演变,狮舞形成了南北两种风格。南派“狮舞”以表演“文狮”为主,而北派狮舞以表演“武狮”为主,引狮人手持绣球,逗引狮子表演腾翻跳跃,也有走梅花桩、窜桌子、踩滚球等高难度动作,有张有弛、甚是精彩。
  扭秧歌也是元宵节必不可少的活动,它源于插秧耕地的劳动生活,在农业社会时期有祭祀农神、祈求丰收之意。秧歌舞流行于我国北方,现在简直已成为东北地区的特色。东北秧歌有悠久的历史,它融合了秧歌、龙灯、旱船、扑蝴蝶、二人摔跤、打花棍、踩高跷等多种东北地区的民间舞蹈,多在一起配合演出。秧歌演员服饰色彩鲜艳、对比强烈,有鲜明的民族风格,且多见如《西游记》《白蛇传》等里面的戏剧角色。大家在锣鼓唢呐的伴奏声中,  或歌或舞,抒发愉悦的心情,是一种形式别致、乡土气息浓厚的民俗表演。
  北方的冬天,漫长而寒冷,至冬末春初仍寒意不减。在这样的天气里,人们走出家门,敲起锣鼓、吹响唢呐,穿红戴绿地扭起秧歌,欢乐的笑容仿佛能融化冰雪、驱散严寒。上元佳节,热热闹闹扭上一场秧歌,扭个酣畅淋漓,春天也该来了吧!


  
  肆 赏花灯
  铁岭莲花湖畔赏花灯
  《元宵》(明)唐寅
  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
  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
  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
  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元宵之夜,相约铁岭莲花湖畔赏花灯。
  关于元宵节另有一传说云,汉武帝宠臣东方朔曾搭救一名思乡心切、几欲自尽的宫女元宵姑娘,想促成她和家人的佳节团聚。于是东方朔出宫为人占卜道:“长安在劫,火焚帝阙,十五天火,焰红宵夜”。汉武帝得知后大为震惊,向其求解,东方朔佯思片刻,建议武帝传令百姓家家做汤圆敬奉火神君,再传谕臣民在十五日晚上挂灯,满城点鞭炮、放烟火,好像满城大火,这样就可以瞒过玉帝了。此外,还要让城外百姓,这晚进城观灯,夹杂在人群中消灾解难。武帝听后,传旨照东方朔的办法去做。


  到了正月十五日长安城里张灯结彩,游人熙来攘往,热闹非常。宫女元宵的父母也进城观灯,她终于和亲人团聚了。如此这般热闹了一夜,长安城果然平安无事。自此便形成了年年正月十五挂花灯、放烟火的习俗。
  元宵节不光关乎家人团圆,还充满浪漫色彩。我国古代的不少爱情故事,便是以元宵佳节为时间背景。元宵之夜,深居简出的古代闺秀们难得出门游赏,美丽的邂逅也是情理之中。欧阳修《生查子·元夕》写到:“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青衫袖。”虽然此词意不在此。但是,元宵之夜思而不得见故人的描写,侧面反映了昔时青年男女在这场盛事里的情感波动。
  南宋时,首都临安的灯会上出现了“猜灯谜”的游戏。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趣味,所以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逐渐流行起来。
  关于灯会的典故就说这么多,下面说一说,身处辽宁的游客们可以去哪里赏灯呢?
  这个冬天,辽宁铁岭的莲花湖畔可谓是“火树银花合”,元宵节未到,首届莲花湖灯会已经吸引了大量省内省外的游人前来赏灯。游人既可徜徉于“百米孝道文化长廊”,重温“二十四孝”的经典故事;亦可漫步于“百米咏荷文化长廊”,领略湿地荷花的婀娜风采。


  此外,“盛世华彩、欢乐新年”、“北方水城、快乐老家”、“光影璀璨、儿童乐园”、“异彩纷呈、不夜水城”等主题灯组也丝毫不逊色。这百余组灯组在保留传统的同时,融入新的科幻元素,更是通过多种形式融入了羊年新年的主题元素。五光十色、绚丽多彩的花灯,在依山傍水的莲花湖畔,为大家奉上了一场极具魅力的视觉飨宴。
  赏花灯可不是在莲花湖灯会唯一能做的事。此次元宵佳节,主办方邀请了二人转、京剧、川剧变脸的演员为游人献上年度大戏;吹糖人、糖画、剪纸艺人在此展示精妙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还有舞龙舞狮表演和秧歌大赛,相信爱热闹的你一定不会错过;猜灯谜则堪称“全家脑力总动员”……简言之,民俗活动多种多样,动静皆宜,总有一种适合你。不妨在上元灯节的夜晚,与家人一道去莲花湖看灯吧!
  经过千年的时代变迁,元宵灯会已和古时候大相径庭——观灯游人由古装换成了现代时尚的装束;古时候的手工花灯和蜡烛灯油被现代彩灯工艺所取代;夜晚花灯明媚柔美的姿态不只可以放在心里,更能用影像记录;新的时代也赋予了花灯新的主题、形态和内涵……一切都在发生着变化,唯一不变的,大概就是与家人齐聚,游赏灯河的那份欣喜,还有暖光映照下,孩子们那纯真的笑容。


  春节作为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其序幕自农历腊八便已拉开,至元宵灯节结束方告终。《仪徽岁时记》载:“(正月)十八落灯,人家啖面,俗谓‘上灯圆子落灯面’,各家自为宴志庆。”落灯时有吃面条的传统,寓意喜庆绵绵不断之意。年过完,春来到,一切回归忙碌的正轨。奋斗,又要开始了。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游客杂志 辽宁游客传媒广告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地址: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区奉天街333号(恒运商务)2007室
电话:024-31090181 传真:024-31090184 邮编:11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