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化
您当前的位置 :游客杂志 > 旅游文化
岁末年关话年俗

撰稿 / 冯珣

  小孩儿小孩儿
  你别馋,
  过了腊八就是年;
  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冻豆腐;
  二十六,去买肉;
  二十七,宰公鸡;
  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
  三十晚上熬一宿;
  初一、初二满街走。

  春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的夏朝——相传虞舜时期,舜即天子位,带领部下祭拜天地,从此人们把这一日当作岁首。后来历经朝代更迭和历法的修订,直到汉武帝时期,重新修订历法,规定(农历)正月为一岁之首,正月初一为元旦(春节的旧称),并一直延续至今。因而春节习俗延续至今已传承了4000年有余。
  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开始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为了区分公历和农历两个“年”,又因一年二十四节气的“立春”恰在农历新年前后,因此把公历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一月一日称为“春节”。
  不同于其他传统节日的是,春节的“战线”拉得特别长——民间甚至有“过了腊八就是年”的说法,实际过年的筹备和庆祝活动一般从“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开始,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结束。在为期二十多天的春节过程中,各个“节点”都有其特定的内涵和风俗习惯。年关将至,我们来聊一聊过年都有哪些风俗和“讲究”吧!


  扫尘祭灶庆小年
  过了农历腊八,爱张罗的人们就迫不及待纷纷开始春节的准备工作了,年前要进行一年中最彻底的一次扫除——从屋顶到地板、从屋里到屋外都要彻底清理干净,象征“辞旧迎新”;也要开始陆续购置过年用的各种食材和用具,忙忙碌碌直到腊月二十三,这之后的每一天,要做哪些事情就已然是约定俗成的了。
  农历腊月二十三是汉族民间传统的祭灶日,也叫“小年”。传说灶王爷本是天上的一颗星宿,因为犯了过错,被玉皇大帝贬谪到了人间,当上了“东厨司命”。它端坐在各家各户的厨灶中间,看着人们怎样生活、如何行事,把好事坏事都详细记录下来,到了腊月二十三日就回转天庭,向玉皇大帝禀报各家各户的善恶情况。到了腊月三十晚上再返回人间,根据玉帝的旨意惩恶扬善。老百姓觉得灶王一定要敬重,毕竟他要上天汇报。于是汉族民间就有了腊月二十三、二十四的“灶王节”,人们祭灶王以求来年的平安和财运。
  宋代有《祭灶诗》曰:“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送君醉饱登天门,杓长杓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这首诗非常形象地说明了古代汉族人民有关祭灶的风俗习惯——由于小年这天灶王爷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祭灶时人们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献给灶王,粘住灶王爷的嘴,让他“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这也即是童谣中“二十三,糖瓜粘”的由来。过了腊月二十三,春节就显得近了许多,过年的准备工作开始愈发紧张起来。房屋清扫的工作收尾后,就该开始糊春联,贴年画、窗花,装点喜庆气氛了。在这几项活动中,贴窗花大概是最盛行、最有技术含量的一项了。自古高手在民间,许多农村妇人的双手不仅坚韧有力能干农活,还机巧灵活能剪出栩栩如生的窗花。窗花的素材多种多样,有各种动植物、民俗掌故,如喜鹊登梅、三羊(阳)开泰、五蝠(福)捧寿、鸳鸯戏水等。精心剪刻而成的窗花,不仅线条优美、图形精致,有很高的观赏价值,而且能表达美好的寓意和人们对未来的期望。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除了窗花还要贴春联,春联也称“门对”,它起源于周朝用于辟邪的“桃符”。每逢春节,无论农村还是城市,家家户户都会在门上贴春联和倒挂的“福”字,象征“福临门”。春联书写于辟邪的红纸之上,文字对仗工整,朗朗上口,内容多表达的是对神灵的敬仰和对家族的祈福。年前人们可以从繁多的成品春联中选择适合自家的寓意的春联,也可以拿红纸自己用毛笔书写使用。每当这时,街坊邻里若是有个书法能手,便会忙得团团转,挨家挨户帮着写对联。贴春联时间是不固定的,一般是在腊月二十九或者三十早上,而当人们贴春联的时候,也就意味着春节正式拉开序幕。值得一提的是,如果去故宫逛一遭,会发现清宫使用的春联是白纸黑字的,这是因为满族早期有一个风俗是尚白贱红,即崇尚白色、不喜红色,但随着受汉文化影响的不断深入,满族的平民百姓想法首先转变了,满族平民百姓开始贴红色对联了,而白色对联渐渐成为清代皇宫的专用色。


  小年之后、大年之前还有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沐浴理发——“有钱没钱,剃头过年”,洗去过去一年身上的污渍,整理仪容,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
  风风火火办年货
  整个腊月都是用来采买奔走、为旧历新年做准备的。而民以食为天,这些奔忙多半是为了饱口福的。旧时候,生活不似如今这般富足,过年正是改善生活、丰富餐桌的时候;加之商铺在过年期间多半是要歇业的,若是不储备好充足的食材,过年期间无处可买,是会饿肚子的。
  北方过大年有很强的仪式感,一进了腊月,农村里,家家户户便张罗着开始杀猪宰鸡了。杀完猪通常还会做“杀猪菜”宴请邻里。此外还要提前蒸好许多馒头,不光是以备祭祀和宴请之用,还取了“蒸蒸日上”之意。这时候北方人喜面食的特点便凸显出来了。那做好的一屉屉馒头个头大、分量足;吃进嘴里,充足的淀粉在唇齿间渐渐透出几分香甜,而主食带来的卡路里给人以稳定、踏实之感。蒸馒头时,家中的小孩子往往会被安排一项“任务”——给馒头点红点儿,这样来年生活会红红火火。


  农村住户过年的很多食材可以自己自足,城里人就得出门采购了。小年前后,城里一般会举办年货大集。这可是一个年味浓浓的热闹去处,在这儿不仅可以买到过年需要的食材佐料,以及各种春联、年画、门神、窗花,还可寻到各种土特产和干果炒货,就连被家长带出来的小朋友,也能因为一根糖葫芦或者糖人而笑开了花。东北的年集上还会卖很多“冻货”——冻豆角、冻茄子、冻梨、冻柿子等,口味独特,也算是东北特色了。
  守岁熬年过除夕
  农历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那天晚上叫“除夕”,除夕夜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守岁”等待新年到来。除夕这一天,家里家外要打扫得干干净净,还要把门神、春联、年画都贴好,在庭院里挂上红灯笼。此外,这一天最重要的日程就是祭祖了。
  过年祭祖,既是表达对祖先的悼怀,也是祈望祖先保佑家人来年的安康。各地风俗不同,祭祖的日期也各异,但通常是安排在年三十或初一。百姓人家在扫房子、净庭院、易门神、换桃符、贴春联之后,或是举家去给祖先上坟祭拜,或是把先祖的遗像挂在中堂正壁墙上,摆祭品、点香烛,让后辈祭拜。晚上那顿准备多日的团圆饭,大多也是先请祖先“前来”享用后方可开席。
  年夜饭可谓是一年当中最团圆、最隆重、菜式最多样的一餐了。通常人们会提前一两天就把原料准备好,年三十的下午,一家人会齐齐动手,说说笑笑,一边备菜一边话家常,一直到夜幕降临,才把一桌子菜都做好。大人们都忙着做菜、包饺子,小孩子们这时候最开心了,可以叫上小伙伴一起出去放鞭炮。放鞭炮的习俗源于怪物“年”的传说,相传每到岁末,头上长角的怪兽“年”就会出来危害人间,人们偶然发现它惧怕光亮和声响,就燃放鞭炮驱赶它,久而久之这个习惯就延续了下来,放鞭炮也有了驱逐鬼怪的寓意。孩子们才不会抱怨鞭炮声太吵呢,要的就是听响儿,要的就是红红火火的热闹劲儿。
  待到鞭炮放完、饺子上桌,团团圆圆的年夜饭就可以开席了。?除夕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一个属于家庭的节日。一年中,也只有在过年这样难得的日子里,在外奔波的儿女们能回到父母身边,和家人一起和和美美地吃团圆饭。家里长辈还要在饭桌上“发表”一下新年寄语,勉励儿孙在新的一年继续奋发图强。岁末年关一切都图个吉利,年夜饭也是有讲究的。比如菜肴中一定要有鸡有鱼,取“大吉大利、年年有余”之意。吃饺子则是取“更岁交子”之意,在中国人的习惯里,无论一年过得怎样,春节除夕夜合家团圆吃“饺子”,是任何山珍海味所无法替代的重头大宴。此外,形似“元宝”的水饺也是吉祥如意的好兆头。一般包饺子时会选两个饺子,一个放硬币进去,另一个放糖块。吃着了硬币,一年都有钱花;吃到了糖块饺子,嘴甜会说话,招人喜欢。
  东北的冬季,寒冷而漫长,户外活动自然就少了。年夜饭后,一家人就开始“守岁”,“窝”在家里,边看春晚边唠嗑、喝酒、打牌,等待新年的到来了。按照东北人的习惯,过年每家每户都要挂红灯笼,除夕夜的灯火是通宵不熄的,要从大年三十燃到正月十五,据说意味着益寿延年,香火不断。新年的钟声敲过,揉揉困倦的双眼,躺在温暖的火炕上,呼啸的寒风被谢客在窗外,好不惬意。待到天明,推开房门,外面是新春瑞雪,邻居家的红灯笼还未熄灭,一柱炊烟却已直直升起。这大概是每个东北人心中关于“年”的柔软映像。欢欢喜喜过大年。


  正月初一,大拜年开始了。家家户户带着孩子开始走亲访友,脸上的笑容是真挚的、身上的衣裳是崭新的、嘴里的吉祥话是不断的,为新的一年讨得好彩头,一年才能万事顺遂。拜年最开心的是孩子们——正是懵懂无忧的年纪,拜个年、磕个头就有大把的压岁钱和糖果可拿,须是头天晚上就开始盼着了!
  过年期间,春节庙会也是值得一看的。庙会这种市集早在唐朝就已存在,因为一般设在寺庙内或其附近,故名“庙会”。它源于古代的祭祀活动——在祭祀过程中,人们聚在一起献祭、奏乐,是后世庙会的雏形。
  随着时代变迁,古老的庙会也随之改变着,但展示民俗一直是庙会的主旋律——舞龙舞狮、踩高跷、传统民族花会、传统商业展、民间手工艺、特色小吃、书市以及京剧、武术、杂技专场等,在饱眼福、饱耳福、饱口福的同时,也与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近距离接触,感受浓浓的民俗年味。
  关于年俗就说这么多。中国地域辽阔,不同的气候、水土、人文因素使得不同地方的“年”都有其不同的习俗和韵味。你那里的“年”是怎么过的呢?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游客杂志 辽宁游客传媒广告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地址: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区奉天街333号(恒运商务)2007室
电话:024-31090181 传真:024-31090184 邮编:11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