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推介
您当前的位置 :游客杂志 > 会员推介
辉煌在光与影的世界
--- 记新华社资深新闻摄影家张小龙

撰稿/王成山 摄影/张小龙

  他出生在记者世家,并成长为优秀的新闻摄影工作者;
  他担任新华社摄影记者,多年活跃在重大国际事件第一线;
  他技艺高超,功底深厚,镜头下诞生了大量优秀的摄影艺术作品;
  他勤奋执着,甘于奉献,如今在为摄影组织工作劳碌奔波;
  他,就是摄影家张小龙。

  1953年,张小龙出生在沈阳的一个记者世家,他的父母都是资深的新闻工作者。受家庭氛围的熏陶和影响,他从小就对新闻、写作和摄影怀有浓厚的兴趣,希望将来能像父母那样,去亲历、去感悟和诠释世间百态与冷暖人生。
  小时候,家里的一部前苏联产的卓尔基4型相机是张小龙最好的玩伴。他聪颖又好学,自己动手建起了简易暗房,十几岁时就能够独立拍摄和冲洗照片,亲朋好友和同学伙伴们都愿意找他拍摄纪念照。
  参加工作后,张小龙做了八年的教师。工作之余,他担任几家地方报社的通讯员,奔走在生产建设的各条战线,并收获颇丰,经常有文字和图片见诸报端。
  机遇总是垂青于有准备的人。1978年,新华社辽宁分社招聘摄影记者,而且只招一人,竞争非常激烈,厚积薄发的张小龙从众多的应聘者中脱颖而出,成为一名专业的新闻摄影工作者,圆了自己多年的夙愿。
  1982年,张小龙考取了中国新闻学院国际新闻系,系统学习国际新闻采编。在大学里,他进一步提升了理论功底和专业素养,并练就了出色的英语听说能力。
  1987年,张小龙被新华社总社派驻孟加拉国,任南亚地区首席摄影记者。在三年多的驻外记者生涯中,他的足迹遍布南亚、中东各国,拍摄了大量有价值的新闻和风土人情图片,图文并茂地报道了许多重大、突发国际事件,他的诸多新闻图片被国内外媒体刊载,成为在国内和南亚地区有一定影响力的新闻摄影记者。
  1988年前苏联从阿富汗撤军,作为中国派往阿富汗采访这一重大国际事件的唯一战地记者,张小龙冒着枪林弹雨,深入战场第一线,每天拍摄大量战地新闻图片发回国内。在当时信息渠道相对闭塞的情况下,国内的报刊读者都是通过张小龙的新闻图片即时了解到这一重大国际事件的进程。他冒着生命危险拍摄的组照《苏军撤离阿富汗》,被国内外媒体广泛采用,并被新华社总社评为社级好稿。
  驻外期间,张小龙拍摄的《尼泊尔暴乱》、《印度大选》、《孟加拉百年洪灾》等一系列重大国际事件的新闻图片,都给人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除完成重大国际事件的报道任务外,他还经常深入南亚各国人民的日常生活,拍摄了许多反映当地风俗民情的图片,其中大量图片被中国照片档案馆收藏。
  1990年,张小龙在国内成功举办了《张小龙南亚之行》摄影展览。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黄华为影展题词,印度、孟加拉、阿富汗、美国等国家的驻华大使、领事、参赞等携夫人专程赴沈阳出席了影展开幕式,时任辽宁省副省长王文元及沈阳市委书记、市长为影展剪彩,影展取得巨大成功。印度副大使魏士敦在影展开幕式的发言中称张小龙为“南亚人民的使者”;孟加拉国驻华新闻文化参赞马蒙在发言中称赞张小龙“为宣传南亚做出了巨大贡献”;看到影展产生的巨大影响,美国首任驻东北总领事侯儒楷当众邀请张小龙免费去美国采访……
  多年的新闻摄影生涯,使张小龙养成了细致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同时将他造就成为一名摄影“快枪手”,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拍摄风格。他在创作上以“抓拍”见长,拍摄时从不干扰拍摄对象,只是静静地潜心观察,耐心等待最佳拍摄时机,及时按动快门,完成创作。因此,他所拍摄的作品真实动人,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2007年,“辽宁摄影家欧洲采风团”去欧洲摄影创作。作为随团翻译,张小龙在履行带团职责的同时,相机不离手,随时抓拍照片。回国后观摩作品时,大家发现他拍摄的许多照片都是独家的,其中在土耳其拍摄的《穆斯林妇女》给人的印象颇深。这幅独家作品产生的背景是:当团队结束大王宫的参观返回大巴车的时候,正在车上清点人数的张小龙突然发现街上几个戴着面纱的穆斯林妇女从人群中走出,要横穿马路。张小龙立即拿起相机跳下大巴,飞奔过去,大家都以为他要去捡回丢失的东西,殊不知一幅优秀的摄影作品已在这几秒钟内诞生了。
  张小龙摄影艺术功底深厚,摄影技术全面,拍摄题材涉猎广泛。纵观其摄影作品,新闻、纪实、风光、静物、人像、民俗、风情几乎无所不包。但若仔细揣摩其各类作品,不难发现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作者的创作意图明确,主题鲜明,作品的画面简洁,视角独特,独具匠心的构图、用光,使他的作品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能引起观者的共鸣。例如作品《夜色中的埃菲尔铁塔》,角度、构图都有新意。多次去过巴黎的张小龙为了拍出新颖独到的铁塔作品,特地采用了超广角镜头仰拍,有意夸张变形;拍摄时间选择了晚间,使主体更加突出并增加了画面的神秘感,原本高大的埃菲尔铁塔在他的描绘下宛如一架将要腾空的飞碟,略去的塔尖引人联想,整个作品视角独特,与众不同。
  世界著名雕塑艺术大师罗丹说过:“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三十多年的记者生涯,让张小龙锤炼出了敏锐的观察力,这为他的摄影艺术创作提供了成功的必要条件。他总能从琐碎的日常生活中发现典型瞬间,用相机去捕捉普通人的生活常态。他的作品记录了很多看似司空见惯的场景,好像人人都可以信手拈来,实际上绝非如此,若没有多年积累的观察能力和摄影功底,是很难做到的。《滩涂作业》是一幅公认的好作品,你很难想象这幅佳作竟然是偶得的。那是在福建霞浦一次摄影创作活动结束返回的途中,大家一边收起相机和三角架,一边返回车上,而张小龙却边走路边观察周围的场景,拍摄出了这幅如同版画一样效果的独家作品。作品《徽居》同样采用了抓拍的创作手法,再现了每时每刻都存在着的生活场景,这幅作品以高于生活的形式,将环境、人物和谐地组合到一起,体现出作者对徽派民居的深刻理解,反映出该地区历史文化的深邃与厚重。
  如今,张小龙除了周游世界摄影创作外,作为辽宁新闻摄影学会的执行主席,他将很多时间和精力花费在了摄影组织工作上。由于他精通英语,所以每年都要带领摄影团队出国采访、采风,举办摄影展览、摄影讲座等。2010年10月,他作为团长率领辽宁媒体采访团赴日本东京,成功采访了日本首富柳井正先生。2011年3月,他带领辽宁媒体采访团两次赴马来西亚考察、采访,取得圆满成功。最近,他又在忙于筹办“辽宁省首届老干部摄影展览”。随后,他将赴法国巴黎为“国家生态摄影大展”开展策展、招商活动……的确是非常的忙碌和辛苦。

  在即将结束采访时张小龙说:“改革开放提高了百姓的生活水平,爱好摄影的人越来越多,作为党培养的专业摄影人士,我应该把自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奉献给社会和我所热爱的摄影事业!”

  张小龙,1953年出生于沈阳,毕业于中国新闻学院国际新闻系,1978年开始从事新闻摄影工作,先后担任新华社辽宁分社摄影记者、摄影部主任,新华社大连支社常务副社长,新华社辽宁分社编委等职。现任新华社辽宁分社编委,高级记者,中国新闻摄影学会辽宁分会执行主席,辽宁省旅游摄影协会理事。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游客杂志 辽宁游客传媒广告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地址: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区奉天街333号(恒运商务)2007室
电话:024-31090181 传真:024-31090184 邮编:11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