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摄影
您当前的位置 :游客杂志 > 旅游摄影
“短裙女孩”诠释中国梦
--- ——张小龙22年前作品成改革开放时代符号

撰稿 / 王成山 图片 / 本刊图片库

  2013年11月,一幅“22年前短裙女孩”的照片成为媒体头条,引发了强烈的社会反响。“短裙女孩”一时间形成席卷之势,从网络到报纸到广播电视,从中央领导到平民百姓,从大连到全国再到海外,都对这幅照片给予高度关注。
  日前,《游客》杂志的编辑同这幅照片的拍摄者、新华社高级记者张小龙一起赶赴大连瓦房店,走进“短裙女孩”陈晓露的家中,共叙老照片背后的往事和感悟。
  
  “短裙女孩”照片 席卷媒体掀热潮
  “短裙女孩”照片是新华社为配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所发,图片说明标注的是1991年摄于大连,画面上是几位市民在街上行走,当中一位身穿短裙的美丽时尚的女孩回眸一笑,动人心弦。
  《大连晚报》注意到新华社播发的这张照片的内容与大连有关,凭着高度的新闻敏感,他们决定搞一个策划,通过寻找照片上的“短裙女孩”,重现22年前大连街头的“时尚符号”,反映改革开放对大连普通人的影响。11月5目,一篇题为《22年前穿短裙的女孩,我们想听你讲美好往事》的报道刊登在《大连晚报》上。令采编人员没有想到的是,当天下午就找到了照片中的女子。她叫陈晓露,家住大连瓦房店市。
  《大连晚报》随后几天的连续报道引发全国读者热议。11月13日,新华社记者闫平赶到瓦房店采访陈晓露,还原这段跨越22年时光的传奇。次日,新华社以《寻找22年前穿短裙的女孩》为题播发电稿。借助新华社的平台,短短几天时间,全国就有近百家主流媒体关注并报道“短裙女孩”。其中包括《新华每日电讯》、《中国日报》、《辽宁日报》、《重庆日报》、《北京晨报》、《京华时报》、《羊城晚报》、《沈阳晚报》、《东南快报》、《华西都市报》等平面媒体;国内主要的新闻网站和门户网站,如新华网、人民网、光明网、凤凰网、新浪、搜狐、网易、腾讯等都在显著位置进行了重点报道;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24小时》栏目连线“短裙女孩”;澳大利亚墨尔本等地的华文和英文报纸均刊发“短裙女孩”照片;在微博、微信里,这幅照片更是铺天盖地,转发数量已经多到无法统计。“短裙女孩”的相关报道也得到了领导同志的关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和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奇葆作出重要批示,称这幅图片及其相关报道“很好地诠释了中国梦”。新华社社长李从军、总编辑何平也作出批示。

 


  
 “短裙女孩” 生活幸福,美丽依旧
  我们和“短裙女孩”照片的拍摄者张小龙一起赶到瓦房店市陈晓露的家中,一家人开心地迎接我们的到来。
  走进她家宽敞的客厅,只见放大装裱的“短裙女孩”照片挂在厅中最显眼位置的墙上。仔细打量照片上的“短裙女孩”和站在面前的陈晓露本人,你会发现,22个春秋的风霜雪雨,在她的身上居然没有刻下太多的印迹。50岁的陈晓露,并没有中年女人通常的发福迹象,身段依然苗条纤细,衣着时尚靓丽,举止端庄得体。
  看过“短裙女孩”照片的读者和网民,可能会以为主人公当年是个处在花季年龄的少女。实际上,当时的陈晓露已经28岁,是一个4岁女孩的妈妈。那时候她是瓦房店对外贸易总公司的出纳,每周要到大连市内的主管部门结算两三次,每月还要去送报表。工作之余,她总喜欢到当时大连著名的商业街——天津街上逛一逛。
  陈晓露说:“我从小就特别爱美,但是那时候封闭保守,整个社会的氛围和风气都不允许你穿‘奇装异服’,就算有漂亮衣服都不敢穿。到了9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的思想进步了,生活条件好了,当然我也更爱美了。由于常去大连,跟潮流跟得很紧,我穿衣服往往很超前、很时尚。当时家人、邻居都说我‘浪’。当然这个‘浪’在大连方言里没有贬义,而是类似爱漂亮、爱打扮的意思!”坐在旁边的年长陈晓露两岁的姐姐补充道:“晓露小时候在家里特能干,妈妈就奖励她,给她买漂亮衣服,所以她从小就比我穿得好!”闻听此言,姐妹俩77岁的妈妈笑得合不拢嘴。
  近些年来,尽管陈晓露已经从单位买断工龄,在家里相夫教子,但生活过得很充实。漂亮活泼的女儿今年26岁,已经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丈夫经商做买卖也赚了些钱,家里住上了200多平方米的大房子,比1991年时的60多平方米大了好几倍。陈晓露说:“没有改革开放的好政策,哪有我们今天的好生活?”如今的她,最大的爱好是养花,每天在家里做做家务、莳弄花草、看看电视,也喜欢和丈夫、女儿出去逛逛,拍拍照片,觉得很满足,很幸福。
  说到“短裙女孩”这幅照片,陈晓露已不知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内心的情感,直说:“太意外、太惊喜、太幸运了,这些天的经历简直像一场梦。首先没想到我有一张拍得这么好的22年前的照片流传下来;接着,瓦房店和大连的很多人通过这张照片认识了我,成了‘名人’,现在我出去购物和吃饭都经常被人认出来;再后来,新华社记者来采访我;再后来……我上了央视的新闻报道,参加孟非和郭德纲主持的江苏卫视《非常了得》节目的录制……我不知道该怎么说了,谢谢拍下这张照片的张小龙大哥,谢谢全国媒体带给我的惊喜和幸运,太激动了……一个女人这一辈子能有这张照片,值了!”

 


  “短裙女孩”照片 抓拍显功力
  让我们跟随张小龙的思绪闪回到22年前。1991年9月,张小龙去采访第三届大连国际服装节。为了使这一届的摄影报道有所创新,他决定突破以往只拍T台模特的局限,着力在报道里加进一些反映普通大连市民着装的照片,这样报道内容不仅更加丰富,还能从侧面反映出改革开放给中国老百姓生活带来的变化。当时,大连人在穿着上追求时尚,敢穿、爱穿、会穿在全国是出了名的。大连的街头,就是流动的T台。于是,他决定拿起相机去捕捉街头市民的典型镜头。
  张小龙说:“记得那是一个周末,我来到大连最繁华的商业街——天津街。按照我的拍摄习惯,那天我应该是在天津街迎面见到陈晓露从远处走来,她的衣着大胆、前卫,肩挎着精致的小皮包,超短裙衬托出修长的身材,在人流中格外的显眼。我端起相机从她由远及近到背影转身拍摄了一组照片,她突然一回头成就了这组照片的最经典瞬间。她回头绝对不是我叫她的,因为我一喊她,她回头的表情一定是惊讶的,肯定不会如照片中这么自然。”而正是这不经意的回眸一笑,凝固成一个时代的符号。这个美丽的瞬间,这个普通的邻家女孩,代表的却是中国从封闭走向开放、思想从单一走向多元、生活从贫困走向小康的一个时代的标志性形象。
  当时抓拍这张“短裙女孩”的回头照,着实也考验了张小龙操纵相机的功夫。“上世纪90年代初的手动相机可不像现在的数码单反那么智能。那时我用的是尼康的MF2,没有马达,按一次快门只能拍一张,然后还得扳一下开关上一张底片,对摄影师手上的功夫要求很高,同时还要兼顾人物的表情、照片的构图、镜头的光圈和焦距,这些全部手动操作,抓拍一张好片真的不容易。陈晓露这张照片,在她回头的一刹那,把曝光、焦点、细节都交代得很清楚,这其实特别不容易。”他接着说:“当时比较突然,我来不及更换长镜头过滤掉周边的行人和路边的围挡等,使得这张照片从摄影艺术角度看并不是很完美,但可以说歪打正着——如果周围的环境虚化了,时代特征也就没有了!当时天津街上的围挡还是竹片的,陈晓露身边路人的穿着让人一看也是上世纪90年代初的,这些看着落伍的元素更凸显出陈晓露的新潮和时尚,一对比,照片中的陈晓露就更‘摩登’了。”
  多年的新闻摄影生涯,使张小龙养成了细致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同时将他造就成为摄影“快枪手”,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拍摄风格。正是他在22年前那次及时、准确的揿动快门,一个改革开放的时代符号就这样定格了。
  
  两组得意之作 没火过“短裙女孩”
  张小龙在新华社“从影”35年,足迹遍布世界,亲历过很多国内国际重大事件,同时也是新中国成立后新华社第一位外派战地记者。对于陈晓露这张题材普通、人物普通的老照片能产生这么大反响,他连称“没想到!”
  在张小龙的新华社摄影记者生涯中,曾有两组照片他最为看重,一组为反映1988年苏联从阿富汗撤军的重大国际事件;一组为反映沈大高速公路建设通车的“神州第一路”照片。这两组照片都被新华社总社评为当年的社级好稿。如今让张小龙没想到的是,这两组大事件、大手笔报道在民间的反响竟然不如一个普通女孩陈晓露。
  张小龙向新华社的发稿编辑进行了询,获知陈晓露的“短裙女孩”照片22年来四次被新华社播发:1991年是首次;2008年改革开放30周年第二次播发;2011年辛亥革命100周年第三次播发;今年为配合十八届三中全会第四次播发。特别是这次《大连晚报》寻找到陈晓露本人、新华社记者采访陈晓露并播发专电后,在全国乃至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反响。张小龙说:“这使我反思,一个普通的女孩、一次普通的街头抓拍,能在22年后产生这么大的社会影响力,这说明贴近老百姓生活、让普通人关注的报道,其生命力和影响力可以超越几十年,日久不褪色。”张小龙开玩笑说,当时大连服装节期间的世界名师展演,几千元一张票,许多媒体记者都在为一票难求,没有机会拍摄世界名模、知名设计师的风采而捶胸顿足的时候,谁会想到天津街上一张对普通女孩的抓拍会成为那个时代的永恒记忆?“这说明再重大的历史选题,如果能从百姓的视角入手,以小见大,从侧面反映国家大政方针所产生的影响,展示改革开放的成果,其报道效果是不可估量的,堪称四两拨千斤。”张小龙如是说。
  作为新华社资深的摄影记者,张小龙是新闻人,同时也是摄影人。对摄影之于历史和社会的重要作用,他深有体会:“最好的国际语言就是影像。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文字可以看不懂,照片是都能够理解的。摄影最核心的本质是记录,最重要的功能就是纪实,摄影不仅是一门艺术,更是记录历史和现实的工具。前一个百分之一秒就是后一个百分之一秒的历史,今天拍的照片就是明天的历史。图片能最真实、最形象地记录历史,因此,图片对历史和社会的发展有着极高的价值。摄影人在进行艺术创作的同时,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通过对摄影艺术的追求,不仅获得自身审美情趣的提高,同时更要为历史和社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如今,身边的摄影圈朋友经常跟张小龙开玩笑说:中国摄影界的“两条龙”都是拍女孩引起轰动,解海龙拍的是反映希望工程的“大眼睛女孩”,张小龙拍的是反映改革开放的“超短裙女孩”。
  张小龙的经历也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摄影人不要吝惜自己的镜头,应该随时随地聚焦身边的事物,无论拍摄的是人还是景,都有可能成为珍贵的历史文献,就像张小龙22年前抓拍的“短裙女孩”一样。摄影的使命,有时就是这样的简单而又永恒。
  
  张小龙,1953年出生,辽宁沈阳人。著名新闻摄影家,高级记者。毕业于中国新闻学院国际新闻系,1978年开始从事新闻摄影工作,先后担任新华社辽宁分社摄影记者、摄影部主任,新华社大连支社常务副社长,新华社辽宁分社编委等职。现为中国新闻摄影学会辽宁分会执行主席,辽宁省旅游摄影协会副主席。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游客杂志 辽宁游客传媒广告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地址: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区奉天街333号(恒运商务)2007室
电话:024-31090181 传真:024-31090184 邮编:11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