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出国门
您当前的位置 :游客杂志 > 跨出国门
韩国文化遗产之旅

撰稿、摄影/吴乾隆

  今年五一期间,应韩国旅游发展局的邀请赴韩国首都首尔现场观看了举世闻名的世界文化遗产——宗庙大祭,参观了昌德宫和景福宫,进行了一次文化遗产之旅,韩国深邃厚重的文化积淀和保存完好的历史建筑令人赞叹不已并深为折服。

  宗庙大祭
  每年五月的第一个星期日,是韩国举行宗庙大祭的日子。今年5月3日这天晴空万里,蔚蓝的天空下,宗庙的树木青翠欲滴,映衬着庄严的宗庙,显得和谐而完美。很多具有皇家血统(主要是李姓)的后裔前来参加祭享。祭官在指定的位置就位,庙司和大祝官供奉好牌位后,祭享仪式正式开始。
  在宗庙举行的祭享仪式是朝鲜时代国祭中规模最大的重要祭祀,故亦称“宗庙祭礼”。所谓宗庙,是供奉朝鲜时代历代国王、王妃以及国家功臣灵位的祠堂,是象征社稷和国家基业的最精制而庄严的建筑。宗庙始建于1395年,其主体建筑为正殿和永宁殿等宫殿,最初只有左边的七间,后来扩展为十九间。宗庙的主殿为正殿,殿内19个神龛中供奉着李氏49位君王和王后的牌位。永宁殿由世宗大王兴建,里面16个神龛中供奉着33个牌位。
  李朝时,每年都要在宗庙进行祭祀活动。宗庙祭祀大体又分定时祭与临时祭,定时祭为四孟祭与腊祭,临时祭则在遭逢国家重大事宜告庙时举行。
  韩国宗庙祭祀在其建国后曾一度被废弃,现恢复,定于每年五月的第一个周日举行。参与祭祀人员为李朝遗裔全州李氏成员,主祭为李朝末代皇世孙李玖之继子李源。
  宗庙祭礼乐,是为了增强祭礼仪式的庄重气氛而演奏的乐曲和表演的歌舞。宗庙祭祀仪式的每个环节,都演奏以《保太平》和《定大业》为中心的各种乐曲,同时咏唱名叫《宗庙乐章》的歌曲,并舞起赞颂先祖文德武功的《保太平之舞》和《定大业之舞》,即佾舞。
  世宗31年(1448年),世宗御制了几首歌曲,但觉得不足以歌颂祖宗之丰功伟绩,故以鼓奏乐和乡乐为基础,重新创作了《保太平》。《保太平》为11曲、《定大业》为15曲。演奏时,须在这些曲目上添加歌颂先祖丰功伟绩的乐章,与雅乐器、唐乐器、乡乐器等合成演奏,并以文舞、武舞等佾舞相伴。
  佾舞是中国周朝时期伴着雅乐起舞的一种舞蹈,“佾”是列的意思,意为列队跳舞。据《春秋左传》记载,根据主人身份的不同,佾舞又分八佾舞、六佾舞、四佾舞、二佾舞等。
  有关舞蹈人数有两种说法:按晋朝杜预的理论,各行各列的人数应该相同,因此八佾舞为64人(八列八行)、六佾舞为36人(六列六行)、四佾舞为16人(四列四行)、二佾舞为4人(二列二行)。而后汉服虔则认为,每列为8人,因此八佾舞为64人、六佾舞为48人(六列八行)、四佾舞为32人(四列八行)、二佾舞为16人(二列八行)。
  韩国采用了前者的说法并于高丽睿宗十一年(1116年)6月,从中国引进雅乐的同时,引进了文舞和武舞所需的服装、装饰各36套用于祭祀。朝鲜时期的佾舞,在世宗时期多以会礼乐舞的形式出现,从世祖开始用于宗庙祭祀。宗庙佾舞分文舞——《保太平之舞》和武舞——《定大业之舞》两种。
  文舞是歌颂历代先王文德的舞蹈。在《保太平之乐》韵律伴奏下,左手持带有三个孔眼的管乐器——竹笛,右手持长杆上装饰有雉尾的“羽”翩翩起舞的舞蹈。
  据《乐学轨范》记载,在38名乐工当中,舞36人、纛2人,均头戴进贤帽,身穿蓝丝绸衣,围黑格衣裙,扎红腰带,足穿白麻袜,蹬黑靴。舞蹈动作根据阴阳论之阳论创作,动作从抬左手、左足,身体左转并弯曲开始。舞姿尤如“彩云追月”,翩翩起舞,温柔婉约。在迎神、奠币、初献礼时使用。
  武舞是歌颂先王武功的舞蹈,没有定式。伴随《定大业之乐》韵律,手持木剑、木枪、箭、弓等起舞,在举行亚献礼和终献礼时使用。
  乐工共有71人,均头戴皮具,衣着服饰与《保太平》相同。除36名武人之外,其余35人,手持角、纛、鼓、锣、小锣和五色旗等各种仪式用器具,伴随音律起舞,类似于现在的仪仗队。
  舞蹈的动作根据阴阳论之阴论创作,动作从抬右手、右足,身体右转并向上伸展开始,动作简洁明快,犹如逆水银龙,舞姿强劲,近似舞剑。朝鲜时期盛行六列六行,共36人起舞的六佾舞,但从宣帝后的大韩帝国开始,扩大为八列八行的八佾舞。时至今日,仍然沿袭采用这种八佾舞。
  宗庙祭礼是遵照儒教程序举行的最高品位的王室仪礼,目的在于整个国家实践东方基本理念——“孝”。与此同时,在宗庙这一特定建筑物中举办祭礼表现出了庄严肃穆之美。如今,超越五百多年时间和空间的韩国宗庙大祭已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景福宫
  景福宫是李朝时期韩国首尔的五大宫殿之一,是李朝的始祖——太祖李成桂于1395年迁都时建造的宫殿,具有500多年的历史,是韩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政治中心。
  中国古代《诗经》中曾有“君子万年,介尔景福”的诗句,此殿籍此而得名,因其位于首尔北部,也叫“北阙”。1592年日军入侵时,将景福宫的大部分建筑物破坏,到高宗5年(1868年)重建时只有10个宫殿保持完整。
  景福宫占地面积约50公顷,呈正方形,南面是正门——光化门。光化门和勤政门之间是兴礼门,兴礼门在《景福宫全图》和《宫阙志》等朝鲜初期画图或书籍上记载为“弘礼门”。其名称之由来可以追溯到中国清代,乾隆皇帝的名字叫“弘历”,故而得名。但当时借用皇帝的名字是一种讳言,因此到了朝鲜末期把它改为“兴礼门”。兴礼门构造十分坚实,上下楼皆为正面三间和侧面二间。“兴礼门一带”指的是除了光化门以外的第二个宫门,范围为从兴礼门直达勤政门的地带。这里不仅是保卫国王的,而且是设有军事部门的重要地区。以前日帝把泥土堆至高1.5米,在上面重筑了朝鲜总督部。
  景福宫东面是建春门,西面是迎秋门,北面是神武门。韩国动乱时期曾遭全毁,重修后的光化门的门匾,据称是韩国唯一用韩文写成的门匾,而且是前总统的手笔。
  景福宫的正殿勤政殿是韩国古代最大的木建筑物,非常雄伟壮丽,是举行正式仪式以及接受百官朝会的大殿。高宗4年(1867年),勤政殿由兴宣大院君重建,在花纹华丽的月台上,冠以两层重檐,显得雄伟壮观。殿内有宝座和宝盖,殿身四周绕以回廊,殿前铺平石板,此外,配色华丽的丹青、造型秀丽的鬼拱包,使建筑更为庄严肃穆,异常壮美。
  春天的景福宫,迎春花、杜鹃花等各种鲜花绽放,花香四溢;象征祥瑞的喜鹊飞落于宫园内,那份宁谧之美,令人心旷神怡。

  昌德宫
  昌德宫位于首尔中部,占地78公顷,是首尔保存良好的五大皇家建筑之一。昌德宫是朝鲜王朝太宗四年(公元1404年)修建的离宫,太宗五年竣工。后多次被毁和重建,最后一次重建是仁祖二十五年(公元1647年)。
  在景福宫被毁后的300年间,昌德宫和昌庆宫一直是朝鲜王朝的正宫。昌德宫的殿阁完全按照地形设计,在朝鲜的五大宫殿中最具自然风貌,同时也被誉为朝鲜王朝时代造景艺术的杰作。
  昌德宫在传统宫廷建筑的基础上做了美妙的调整,与周围布满葱绿树木的山地非常和谐地融合在一起,亭子、宫殿看似漫不经心地分布在各处,实则别具匠心。不止一位国王把此处作为行宫,可能是因为此处宫殿接近自然、使人倍感轻松吧。
  李氏王朝建立后,李成桂下令修建了包括主宫殿、皇家祭祀宫殿和祭坛在内的一系列建筑。景福宫一开始建立时主要作为主宫殿和国王的行宫而建立的,但很快此处成为王子之间血腥宫廷斗争的场所。朝鲜第二位皇帝清宗把都城重新移至开城,因为他认为首尔是不祥之地。清宗逊位不久,其弟太宗重新移都首尔,并下令建一座单独的宫殿,即昌德宫。
  昌德宫内为中国式建筑物,目前仍保存着13座殿阁,是李氏王朝宫殿中保存得最为完整的一座,被称为韩国的故宫。宫内的大部分建筑在日本人1592年入侵时被焚毁,但其正门敦化门幸免于难,成为最珍贵的遗迹,这一木结构建筑傲然耸立,气度非凡,现在是汉城最古老的宫门。该宫自1611年重建后到1910年一直是王室成员的正式居所。昌德宫正殿就是处理朝政的仁政殿,以镶嵌细致、装饰美丽的藻井而闻名,殿内设有帝王御座。殿后的大造殿是王室寝殿。另有乐善殿今天仍是尚存的王室成员的住所,为韩国传统木造结构建筑。殿内陈列着王冠、王服、墨宝、武器和其他手工艺品。
  作为一处皇家宫殿,昌德宫目睹了很多历史性大事,同时,也经历了一个民族所经历的种种动荡。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游客杂志 辽宁游客传媒广告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地址: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区奉天街333号(恒运商务)2007室
电话:024-31090181 传真:024-31090184 邮编:11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