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旅游
您当前的位置 :游客杂志 > 宗教旅游
义县万佛堂石窟

撰稿/张冰莹 图片/本刊图片库

  万佛堂石窟位于锦州市义县万佛堂村大凌河北岸的福山上,被誉为中国北方石窟造像艺术宝库,与云冈、龙门两大著名石窟同期一脉。

  万佛堂石窟凿于泥灰质沉积岩断崖的上部,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石窟分为东、西两区,全长67.5米,共存窟(龛)20余个,雕像430尊。
  据碑刻记载:西区是北魏太和二十三年(公元499年)平东将军营州(今朝阳)刺史元景为皇室祈福开凿的。西区现存九窟,位于入山小道西侧的悬崖上,分为上、下两层。下层有六个石窟,除第一窟外,其余五窟由于大凌河河水的冲刷,窟门南部已完全崩塌。从第二窟起,窟的东、西两边都有后来凿成的小门,作为通往第六窟的通道,原有窟门全部堵塞,或者堵塞一半,仅露上段,变成明窟。上层有三个石窟,在下层第二、三、四窟的上面。西区以下层第一、五、六窟为最大。保存较完整的是第一窟和第六窟。
  第一窟最大,窟为平顶方形,高约5米,每边长约7米。东、西、北三壁各雕三佛,经过泥塑后又复原,面目已难辨认。在窟中央有方柱通到窟顶,每面均凿有佛像两层,除下层龛内佛像是后代所雕外,其余都是北魏时期的造像,刀刻遒劲,形象生动。此外,窟顶上的飞天、窟门内部顶上的三行佛式坐像、窟门外部顶上的佛龛和龛内佛像,以及窟门两旁的天王像,虽然有的雕造略晚,但也具有北魏风格。
  第五窟是大型窟,高5.1米,东西长7米,前半部已经崩塌,剩下的后半部南北宽6.4米,残存有螭首、莲花、飞天、小佛等雕刻,最有价值的是仅有上半截的“元景造像碑”,碑上残存304字,碑首上方有浮雕小屋,是研究北魏建筑的宝贵资料。康有为誉之为“元魏诸碑之极品”,梁启超评为“天古开张、光芒闪溢”,历来为书家所珍视。
  第六窟由于河水冲刷严重,现仅存后窟的佛像,窟东西长约8米,南北没有空间。第六窟主像为交脚弥勒,高3.5米,波状发髻,细眉长眼,高鼻薄唇,是典雅的北魏造像。
  东区是北魏景明三年(公元502年)尉喻契丹使韩贞联合驻地官兵开凿的私窟。现存七窟,第三窟较大,但仅第六窟遗留的造像较多,造像多已风化无存。其第三窟中的千臂观音为清代的密宗泥塑,此佛泥塑金身,坐于宝座之上,有46只手从周身向外伸展,每只手上有一只眼睛,闪烁发光,生动别致,为它处少见。韩贞造像碑刻在第四窟南壁上,残缺太甚,但史料价值很高,是研究我国北方民族史及边疆史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
  万佛堂石窟是我国东北地区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石窟群,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1988年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时,万佛堂石窟又是一处融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于一体的风景区。石窟凿于悬崖峭壁,下临宽阔的大凌河水,隔河望去是一片广袤的田野,远处轻烟漫笼,近处绿柳成行,不时还有觅食的羊群点缀其间,宛若唐人诗境、宋人书卷,令人吊古之际复得以享受大自然的情趣。特别是经过近年来的多次修缮,将这一瑰丽的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险、峻、秀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之更加光彩夺目,成为辽西地区的一处别有韵味的旅游景点。

  电话:0416-7575337 13624166166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游客杂志 辽宁游客传媒广告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地址: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区奉天街333号(恒运商务)2007室
电话:024-31090181 传真:024-31090184 邮编:11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