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旅游
您当前的位置 :游客杂志 > 宗教旅游
义县宝林楼

撰稿 / 峻峰 图片 / 本刊图片库

  宝林楼坐落在辽宁省西南部的锦州市义县张家堡乡境内,地处医巫闾山区,怪石嶙嶙,花草繁茂,参天古树比比皆是。这里的苍山幽谷间点缀着“宝林八景”:鞭打石门、扳倒井、棋盘山、孤佛顶、金鸡石、兔儿岭、仙人桥、宝林楼,皆是天造地设,尤其是地处景区中心的千年古刹宝林楼,更是东北地区独一无二的贴岩古建筑。
  宝林楼建在悬崖峭壁之上,其上、下、左、右、后皆是绝壁,真可谓“险中有绝,绝中透险,绝无仅有,鬼斧神工”,充分展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及高超的建筑艺术。
  宝林楼的峭壁下供奉着两座祠堂,一是东方朔祠,一是炎帝祠。据《炎汉古刹说》记载,四世炎帝“榆网”施暴政于民,黄帝起兵,炎帝在中原败北,逃往云梦,选居闾山石屋休养生息。
  炎帝作古后,其子嗣为祭祀他和先祖三皇五帝,由云梦真人主持,在他居住过的石屋修建了庙宇,供奉盘古氏、天皇氏、地皇氏、人皇氏、五龙氏、神农氏、女娲氏和炎帝榆网等先祖,建成了一座炎帝古刹。当地人说,那座炎帝古刹就是今天宝林楼的炎帝祠,过去叫“神农罐”,也就是炎帝的陵墓。除神农罐外,宝林楼以前还有八卦神农双塔和神农碣,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出现的人文景观,比埃及金字塔还早建300年,堪称世界之最。
  据传,刘邦称帝后,于公元前202年将炎帝古刹改建为两层主楼,又修东西配殿,殿内增添了其父太公望和母亲的塑像,炎帝古刹随即转换身份成了刘邦的家庙。东汉光武17年,光武帝刘秀为纪念东征匈奴、鲜卑牺牲的英烈,命辽东太守祭彤在炎帝古刹半山腰崖壁前突出的高山平台上,修建了雄伟壮观的古刹禅院。
  到了唐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十月,唐太宗李世民巡游辽东,大将军尉迟敬德带兵至此,夫人白氏生子于古刹,取名宝林,李世民为纪念此次东巡、表彰尉迟敬德的功绩,遂将炎汉古刹改名为宝林楼。并命徐茂功设计,尉迟敬德监修扩建,古刹禅院随之易名为宝林禅院,并请“心元大师”出任宝林禅院的住持。这一时期,佛教天台宗传入辽宁,宝林楼成为佛教活动场所,在此修炼的道士则搬迁到新修的庆云宫。现存的宝林楼二层木阁,即是唐贞观十九年的遗存,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了。
  明代是宝林楼最为兴旺的时期。永乐年间,宝林古刹的住持、僧人多达200余名,各类杂役30多人,有庙产42万亩,是辽西地区的佛教圣地之一。每逢佛事,僧道云集、香烟缭绕、钟鼓齐鸣、诵经不绝。
  在宝林楼的千年岁月里,共有26位皇帝、120位朝廷重臣拜祭过宝林楼,每位皇帝来时都在宝林楼后山种一棵松树,这片如今高大茂密的松林实为“帝林”。乾隆皇帝回辽东祭祖,先后三次来宝林楼并赋诗多首,还在宝林楼的凌烟阁里前后住了一个多月。
  宝林楼今天能够保存下来实属万幸。宝林楼地处深山,又建于悬崖峭壁之上,人迹罕至登攀不易,后来,通向峭壁上古阁的天梯又烂断了,使古老的宝林楼孤悬于半天外,几乎与世隔绝。后世重修宝林楼,一棵死去多年的盘龙古树忽然一夜之间吐绿复活,令人惊叹不已。
  如今的宝林楼增修了一些地面建筑,但千年遗迹依然随处可见:高悬半天的古楼,用糯米浆黏合、依山势而建的石墙,还有绘于半山腰险峻的石凹处,穿戴奇异的两幅壁画。这画像是用一种山间植物的汁液为颜料涂抹上去的,呈暗红色,纵经千年风雨色调不褪。人像头戴高帽、发髻高耸,身形体貌与中原人物迥异,当地人称之为“老母像”。
  登临宝林楼的凌烟阁,前有形似屏风的影壁石,侧有惟妙惟肖的金鸡石,身置高空视通万里,不免心旷神怡。据传,当年有道人在此修炼,飞升成仙。
  千百年来,随着历史沧桑之改变,古刹也经历了风风雨雨的洗涤。现如今,时逢盛世,社会安定,人们思游之心常有,宝林楼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在宝林禅寺住持、监院及众僧侣的努力下,重又焕发了古老的青春,该楼实为“宝林八景”之魁首,观后确有妙趣横生之感觉。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游客杂志 辽宁游客传媒广告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地址: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区奉天街333号(恒运商务)2007室
电话:024-31090181 传真:024-31090184 邮编:11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