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旅游
您当前的位置 :游客杂志 > 宗教旅游
北 镇 庙

撰稿/王成山  图片/本刊图片库

  北镇庙为道教庙宇,是北方镇山医巫闾山的山神庙,位于辽宁省北镇市城西2公里处。北镇庙始建于隋文帝开皇14年(公元594年),当时称医巫闾山神祠。《周礼·职方氏》云:“东北曰幽州,其山镇为医巫闾”,故医巫闾山为中国北方之镇山。历代王朝对医巫闾山不断尊崇、加封,隋代被封为“广宁公”,辽、金封为“广宁王”,元代加封“贞德广宁王”,明初改封“北镇医巫闾山之神”。据历史文献记载,从隋代开始,各镇山“就山立祠”,建庙设主,春秋祭祀。北镇庙是供奉祭拜医巫闾山神灵之所,自古游闾山者都要先到北镇庙祭拜,故有“先祭庙,后游山”之说。金、元、明、清历代曾重修和扩建北镇庙,现存建筑保持着明、清两代的风格。
  北镇庙的建筑依山势排列,由南向北层层升起,主要建筑均位于中轴线上,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庙前正中是一座六柱五楼式牌坊,两旁各立有一石兽。拾级而上,便是歇山式三券洞山门,门额下中刻“北镇庙”三字。进入山门登上20级台阶为神马殿,殿内塑有两匹马和两个马童,为山神行走时的坐骑及随从。神马殿东西两侧为钟鼓楼,东为钟楼、西为鼓楼,称“晨钟暮鼓”,皇帝若来祭祀时则钟鼓齐鸣。现钟楼上悬挂有铁钟一口,为光绪16年(公元1890年)所铸。过神马殿,往北是一个高大的月台,绕以雕工精细的石栏杆,主要建筑都在月台之上,从南向北依次为御香殿、正殿、更衣殿、内香殿、后殿。
  正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歇山式大木架结构,上盖绿瓦,雕梁画栋,古朴典雅,是举行祭祀大典的场所。殿内中央的神坛上供有一尊“北镇山神”,东西两侧的墙壁上绘有明代开国元勋32人的画像。后殿是山神夫妇的内宅,规模仅次于正殿,殿内有山神夫妇及童男童女塑像。北镇庙的西北角有一天然巨石,称“补天石”,传说女娲娘娘炼五彩补天石的时候,遗落一块,就落在北镇庙内,故得名。乾隆皇帝游览闾山时,曾亲封闾山八景,其中一景就是此山石,因远观其状如屏风,故封其为“翠云屏”。石下有一洞,南北相通,传说人从中钻过后,腰不酸,腿不疼。
  此外,历代石碑是北镇庙的一个重要特色和看点。北镇庙自建成以后,历代帝王都在此举行祭祀活动,祈求神灵保佑,因此庙内留存有元、明、清代各种祭祀、重修纪事、题咏刻石共计56甬,其中元碑11甬,明碑15甬,清碑30甬,可称之为一个专题性的碑林,故北镇庙又老百姓称为“碑子庙”。这些碑是研究元、明、清三代政治、社会、文化的珍贵史料。
  北镇庙的石碑都由碑首、碑身、碑座组成,老百姓称其为“王八驮石碑”。实则不然,碑座的名字叫“贔屃”。传说龙生九子,九子各有所好。贔屃是龙的第六子,它力大无穷,能负重。上古时期,贔屃常常推山负石,阻塞河道,殃及百姓。大禹治水时,先将它制服了,并命它搬石开路,疏通河道。治水成功后,大禹怕贔屃危害人间,就对它说:“你治水有功,做了一件大好事,现在我把你的事迹刻上石碑,你驮着它,让世人都知道你的功劳。”于是贔屃就高高兴兴、昂首挺胸驮着它的功劳碑,走过了万世千秋。北镇庙的石碑与别处不同,由于它们长时间受日月之精华,纳天地之灵蕴,因而也有了灵气。据说,摸摸它的头,事事不发愁,摸摸它的颈,就能祛百病。
  北镇庙是全国五大镇山中唯一保存完好的镇山庙。据考,东镇沂山位于山东省临朐县境内;西镇吴山位于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西南;南镇会稽山位于浙江省绍兴县境内;中镇霍山位于山西省霍州市与洪洞县之间。如今东、西、南、中镇的镇山庙都已不复存在,唯有北镇庙雄姿犹存,气势雄伟壮观,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这一完美的古建筑群,充分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高超技艺,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1988年,北镇庙被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地址:辽宁省北镇市城西2公里      电话:0416-6639411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游客杂志 辽宁游客传媒广告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地址: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区奉天街333号(恒运商务)2007室
电话:024-31090181 传真:024-31090184 邮编:11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