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文化
您当前的位置 :游客杂志 > 非常文化
关东过大年

撰稿/峻峰 图片/本刊图片库

  春节是我国最盛大、最喜庆、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她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春节在其历史的发展演变中,不断形成并凝结了中国人特有的伦理情感、时间生命意识、文化追求认同感,甚至是一种准宗教意识。
  在各种独特的春节仪式中,中国传统的民族、民俗文化得以集中的展示和表现。春节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具特色的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大多以祭奠祖先、除旧迎新、庆禧纳福、祈求丰年、祭祀各种神祉为主要内容,活动丰富多彩且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这些春节期间的民俗活动体现了这一悠久的传统民俗文化在当代的继承和弘扬。
  爆竹声声辞旧岁,锣鼓阵阵迎新春。要说过年,从南到北,由西向东,还得说北方人尤其是东北人过年最为讲究。至今,古时过年的许多风俗,还在东北地区保留着。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演进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年俗文化风貌。从农历腊月初八的喝腊八粥开始,到腊月二十三的祭灶、过小年拉开了春节活动的序幕。三十晚上的年夜饭把节日气氛推向了高潮。
  一系列的节日活动更是把人们喜庆、团圆、欢乐的年俗文化渲染到了极致。在震耳欲聋的鞭炮声中,在火红的春联映衬下,祭祖、拜年、吃饺子、扭秧歌、观灯,形象地反映了中华民族对现实美好生活的赞美和对未来的无限追求。
  为祈盼吉祥如意,年前家家要贴春联,挂门笺。春联由古代的桃符演变而来,挂笺则是独具特色的剪纸,多挂在门楣、上扇窗户及祖宗板上。福字多倒贴,以讨取别人说“福到了”的吉利话。新春佳节,心灵手巧的人们在窗户上贴上自己亲手剪的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而且也为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窗花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窗花有相当的内容表现的是传统的农村生活,如耕种、纺织、打鱼、牧羊、喂猪、养鸡等。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喜气洋洋。
  当午夜交正子时,新年钟声敲响之际,爆竹声震响天宇。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时刻,有的地方还在庭院里垒“旺火”,以示旺气通天,兴隆繁盛。在熊熊燃烧的旺火周围,孩子们放爆竹,欢乐地活蹦乱跳,这时,屋内是通明的灯火,庭前是灿烂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响声,把除夕的热闹气氛推向了最高潮。
  历代的文人墨客总是以最美好的诗句,赞颂新年的来临。王安石的《元日》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人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描绘了欢度春节时盛大的喜庆情景。爆竹声响是辞旧迎新的标志,是喜庆心情的流露。经商人家,放爆竹还有另一番意义:他们在除夕之夜大放炮仗是为了新的一年大发大利。
  “杀年猪”在东北农家算是一件大事。在杀猪的这天,主家都要请至近亲友前来聚宴,既为联络感情,也是表示庆贺。晚饭后就到了主人家很忙碌的时候,装香肠,腌制腊肉。很多的时候还会灌血肠,把泡好了的糯米拌上猪血,加上盐、胡椒,装进洗干净的大肠里,蒸熟后,开笼时闻着的那个香,吃着的那个软糯,真的让人回味无穷。东北至今还有专门经营“杀猪菜”的饭馆,在某些方面就是沿用民间“杀年猪”的风俗。
  高跷和秧歌向来都是东北人的挚爱,虽然城市中的表演已经少了,不再像往日那样红红火火,但一到过年还是会让这一传统项目得到最大频率的曝光。而在农村,过年踩高跷、扭秧歌仍然是最重要的文娱活动之一。高跷、秧歌由于诙谐有趣、粗犷喜人、声情并茂、时有乐哏,一向为东北人民所喜爱。生长在黑土地的人们那热辣豪爽的性格全都在这热情洋溢的高跷、秧歌中挥洒出来,让你体验到的不只是过年的喜庆,更多的还是来年的好兆头。
  耍龙灯也叫“舞龙”、“龙灯舞”,是我国独具特色的民间娱乐活动。从春节到元宵灯节,东北广大地区也有耍龙灯的习俗。经过千百年的沿袭、发展,耍龙灯已成为一种形式活泼、表演优美、带有浪漫色彩的民间舞蹈。耍龙灯起源于人们对龙的迷信,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古代人们用舞龙祈祷龙的保佑,以求得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舞龙时侧重于动作表演,金龙追逐宝珠,飞腾跳跃,时而飞冲云端,时而入海破浪,煞是好看。
  在春节这喜庆的日子里,人们也常以舞狮助兴。民间一般舞狮由两人合作扮一头大狮子,另一人扮武士,手拿绣球作引导,并先开拳踢打,以诱引狮子起舞。狮子随着鼓点的快、慢、轻、重,忽而翘首仰视,忽而回头低顾,忽而回首匍伏,忽而摇头摆尾,千姿百态,妙趣横生,凸显了新年的热烈喜庆气氛。
  东北地区是满族的发祥地,因此说到过年,满族的年俗不能不提。满族春节源于汉族习俗,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后,1618年起兵进入辽阳、沈阳地区,在汉族经济文化的影响下,满族社会发展起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1644年清军入山海关定都北京,大批满族居民迁移关内,与汉族杂居共处,在经济文化方面彼此交流,互相影响。天长日久,汉族许多习俗文化被满族人民所吸收,春节便随之而成为满族与汉族共俗的传统节日。
  关东满族年俗虽受汉族等其他民族的影响,但在内容与形式上则具有自己的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随著腊月的来临,“腊祭”遗风悄然弥漫于家家户户。从喝腊八粥直到经过“二十三,灶王上天;二十四,写大字;二十五,扫尘土;二十六,烀猪肉;二十七;杀年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帖倒酉;三十夜,守一宿”等一系列活动,完成了关东满族年俗活动的准备工作。
  伴著红灯白雪,各家各户淘黄米,蒸粘豆包,杀年猪,讲究的人家还要制作满族特色食品萨琪玛。关东满族人过年,不仅讲究吃,还要讲究穿,要里外三新。穿新衣,戴新帽,穿新鞋,反映了满族人崇新的年俗。满族人过年要穿旗袍,女子的旗袍最具特色,尤其在过年时,颜色多为红、绿,艳丽富贵,极其别致、美观。

  在满族的年俗中,挂戴佩饰也是很重要的内容,在各种佩饰中荷包、香袋最为常见。
  荷包是用绸缎做面料精制而成的小佩饰,里面有香料、烟草等,男子戴荷包比较普遍,多挂在束腰两侧,女子则挂在大襟嘴上或旗袍领襟之间的第二个钮上。
  娱乐活动亦是满族过年时不可缺少的文化景观。扭秧歌、踩高跷、跑旱船,敲锣打鼓,鞭炮齐鸣,到处都洋溢著欢喜热烈的气氛,这种欢庆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元宵节,人们挂彩灯,猜灯迷,耍龙灯,扭秧歌,张灯结彩,热闹非凡。

  关东过大年,在白山黑水、冰天雪地中显得那样浓郁热烈,富有生活气息和文化品位,是中华年俗文化中不可替代的一朵艳丽奇葩。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游客杂志 辽宁游客传媒广告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地址: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区奉天街333号(恒运商务)2007室
电话:024-31090181 传真:024-31090184 邮编:110013